来宝网移动站

白介素-7抑制淋巴细胞凋亡、削弱免疫抑制、改善败血症鼠的存活

来宝网 2012/8/11点击1361次

败血症,也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可威胁生命的症状,它是由微生物感染后的失控性免疫反应而引起。1 这种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低血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败血反应涉及到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并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初期的高炎症阶段及之后 的免疫麻痹阶段。尽管大部分患者都能度过过量细胞因子产生的高炎症阶段,但随后的免疫麻痹,因原发感染或继发感染的无法消除,常导致死亡。2 在试验性败血症动物模型和人类败血症患者中,T 和B 淋巴细胞的凋亡去除被认为是导致免疫麻痹的重要机制。3-7 为支持这一假说,几个研究小组已证明抗凋亡剂(如caspase 抑制剂和Bcl-2 的过表达)能抑制淋巴细胞凋亡,并改善败血症小鼠模型的存活。8-11


抗凋亡细胞因子如IL-7 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功能,目前正作为败血症的潜在治疗药物而研究。2,12IL-7 是I 型细胞因子,属于常见细胞因子受体链(c)家族。它在CD4+ 和CD8+ T 细胞、B 细胞和T 细胞的发育、存活、增殖和/ 或激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3,14 此外,它通过上调抗凋亡Bcl-2、Bcl-xL 和Mcl-1蛋白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缺失诱导的T 淋巴细胞凋亡。14,15 这些活性表明,IL-7 如其他抗凋亡剂一样,或许能够抑制败血症的免疫麻痹阶段。 


Unsinger 等的最新研究为IL-7 如何影响败血病反应提供了更多线索。15 利用临床相关的败血症小鼠模型(小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而人为诱导腹腔腹膜炎和菌血症),作者证明IL-7的注射抑制了胸腺细胞、脾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 和CD8+ T 细胞亚群的脓毒症诱导的细胞凋亡。这部分归因于Bcl-2 表达的增加,IL-7 治疗后在CD4+和CD8+ T 细胞中检测到这种增加。此外,IL-7 阻止了败血症诱导的促凋亡Bim、Bmf 和Puma 基因的表达。更重要的是,IL-7 治疗不仅抑制了淋巴细胞凋亡,还改善了CLP 手术后两个不同鼠品系的整体存活率。为了鉴定IL-7 改善败血症结果的潜在机制,他们还研究了IL-7 对促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生成的作用。尽管IL-7 不影响败血症小鼠中所检测到的TNF-α、IL-6 或IL-10 水平,但它确实重建了脾脏中IFN- 的生成。IFN- 生成的降低是败血症的一个标志,它在致死性上起了重要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对入侵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巨噬细胞激活减少,以及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的丧失。16 IL-7 的注射重塑了败血症小鼠所缺乏的IFN- 依赖的DTH 反应。15 此外,它增强了这些动物的CD4+ 和CD8+ T 细胞中白细胞粘附标志物LFA-1 和VLA-4 的表达,表明它可能改善了感染部位的白细胞招募。综上,这些结果表明,IL-7 能够防止一些导致败血症免疫麻痹的免疫缺陷,而对高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却无影响。

 

参考文献

1. Riedemann, N.C. et al. (2003) J. Clin. Invest. 112:460.

2. Hotchkiss, R.S. & D.W. Nicholson (2006) Nat. Rev. Immunol. 6:813.

3. Wang, S.D. et al. (1994) J. Immunol. 152:5014.

4. Ayala, A. et al. (1996) Blood 87:4261.

5. Hotchkiss, R.S. et al. (1997) Crit. Care Med. 25:1298.

6. Hotchkiss, R.S. et al. (2001) J. Immunol. 166:6952.

7. Hotchkiss, R.S. et al. (2005) J. Immunol. 174:5110.

8. Hotchkiss, R.S. et al. (1999) J. Immunol. 162:4148.

9. Iwata, A. et al. (2003) J. Immunol. 171:3136.

10. Hotchkiss, R.S. et al. (1999)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14541.

11. Hotchkiss, R.S. et al. (2000) Nat. Immunol. 1:496.

12. Unsinger, J. et al. (2010) J. Immunol. 184:3768.

13. Geiselhart, L.A. et al. (2001) J. Immunol. 166:3019.

14. Ma, A. et al. (2006) Annu. Rev. Immunol. 24:657.

15. Chetoui, N. et al. (2010) Immunology 130:418.

16. Hotchkiss, R.S. et al. (2003)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6724.

17. Kasten, K.R. et al. (2010) Infect. Immun. 78:4714.

推荐仪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