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实验技术>生物技术>细胞生物学简史

细胞生物学简史

互联网2010年10月15日 22:03 点击:2197

 

细胞生物学简史

1590

荷兰眼镜制造商J.Janssen和Z.Janssen父子制作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尽管其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665

英国人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状小室(实际上只是观察到到纤维质的细胞壁)。

1672

英国人Nehemiáh Grew出版了The Anatomy of Vegetables,注意到了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与细胞质的区别。Grew还提出了组织和组织学的概念。

1680

荷兰人Antony van Leeuwenhoek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一生中制作了200多台显微镜和500多个镜头。他是第一个看到活细胞的人,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等。

1758

英国望远镜商人John Dollond发明消色差显微镜。

1802

法国人Charles Brisseau Milbel,认为植物的每一部分都有细胞存在,“the plant is wholly formed of a continuous cellular membranous tissue。Plants are made up of cells,all parts of which are in continuity and form one and the same membranous tissue。”。

1806

Pierre Jean Robiquet和Louis-Nicholas Vauquelin首次分离出第一个氨基酸——天冬酰胺。

1809

法国人Jean-Baptiste de Lamark发表Philosophie zoologique,提出“物种进化”,“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理论。
Lamark为法国退伍陆军中尉,50岁成为巴黎动物学教授,他认为只有具有细胞的机体,才有生命。“It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 membranes which form the envelopes of the brain,of the nerves,of vessels,of all kinds of glands,of viscera,of muscles and their fibers,and even the skin of the body are in general the productions of cellular tissue。But no one,so far as I know,has yet perceived that cellular tissue is the general matrix of all organization and that without this tissue no living body would be able to exist,nor could it have been formed。”

1812

苏格兰人Sir D. Brewster 发明油浸物镜,并改进了体视显微镜。

1831

英国人Robert Brown 发现植物细胞核。

1832

比利时人Barthelemy C. Dumortier观察了藻类的细胞分裂,并认为细胞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

1835

法国人Felix Dujardin观察动物活细胞时发现“肉样质”(Sarcode)。

1835

德国人H. von Molh 仔细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认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极易观察到的现象。

1837

捷克人Jan Evangelista Purkyne(Purkinje)把机体描述为是由几部分所组成的,即汁液(包括血液、浆液和淋巴),松散联接的纤维(腱)以及“颗粒”,也即动物细胞。

1838

德国人Theodor Schwann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Mikroskop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Übereinstimmung in der Struktur und dem Wachstum der Tiere und Pflanzen)。

1838

德国人Matthias Jacob Schleiden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äge zur 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Gerardus Johannes Mulder提出protein一词。

1839

Jan Evangelista Purkyne(Purkinje)用protoplasm这一术语描述细胞物质,“Protoplast”为神学用语,指人类始祖亚当。

1841

波兰人Robert 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无丝分裂)。

1842

瑞士人Karl Wilhelm von Nägeli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

1846

德国人Hugo von Mohl研究了植物原生质,发表了“identifies protoplasm as the substance of cells”。

1848

德国人Wilhelm Hofmeister描绘了鸭跖草Tradescantia的花粉母细胞,明确的体现出染色体,但他没有认识到之一重要性,40年后德国人H. von Waldeyer因这一结构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定名为Chromosome。

1855

德国人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omnis cellula e cellula)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1859

英国人Charles Darwin出版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

1861

德国人Max Schultze 认为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和植物体内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他给细胞的定义是:“the cell is an accumulation of living substance or protoplasm definitely delimited in space and possessing a cell membrane and nucleus。”

1864

德国人Max Schultze 观察了植物的胞间连丝。

1865

德国人Julius von Sachs发现叶绿体。

1866

奥地利人Gregor Mendel发表了对豌豆的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1866 Ernst Heinrich Häckel hypothesizes that the nucleus of a cell transmits its hereditary information

1868

英格兰人Thomas Henry Huxley在爱丁堡作题为“生命的物质基础”(On the Physical Basis of Life)的演讲报告时首次把原生质的概念介绍给了英国公众。

1869

瑞士人Johann Frie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

1876

德国人Oskar Hertwig发现海胆的受精现象。

1879

德国人Walther Flemming观察了蝾螈细胞的有丝分裂,于1882年提出了mitosis 这一术语。后来德国人E. Strasburger(1876~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认为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动植物的受精实质上是父本和母本配子核的融合,并于1984提出了Prophase和Metaphase的概念。

1881

法国人Edouard-Gérard Balbiani.在摇蚊幼虫的唾腺中发现巨型染色体。

1882

德国人Edouard Strasburger提出细胞质(cytoplasm)和核质(nucleoplasm)的概念。
Walther Flemming发现灯刷染色体,并为有丝分裂定名。

1883

 

比利时人Edouard van Beneden证明马蛔虫Ascaris 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并且在受精过程中卵子和精子贡献给合子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E. van Beneden和德国人T. Boveri发现中心体。
Arthur Meyer发现叶绿体。

1883
-1903

Albrecht Kossel 发现DNA包含四种碱基:adenine(A)、cytosine(C)、guanine(G)和thymine(T)。他因此获得191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884
-85

Oskar Hertwig、Edouard Strasburger、Rudolf Kolliker和August Weismann分别独立提出染色体是遗传的基础物质。

1885

德国人August Weismann提出种质论。

1886

德国人Ernst Abbe 发明复消差显微镜,并改进了油浸物镜。

1887

August Weismann推测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染色体数目周期性减半

1888

德国人Heinrich Wilhelm Gottfried Waldeyer 为染色体定名。

1890

德国人Richard Altmann 描述了线粒体的染色方法,他推测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内共生物,并认为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有关。他还于1889年提出了核酸的概念。
德国人Theodor Boveri发现卵子和精子为合子提供同样的染色体数目。

1895

德国人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X-射线。

1896

美国人Edmund Beecher Wilson出版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

1897

德国人Edaurd Buchner证明发酵是由酶引起的催化过程。并因此获得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1898

意大利人Camillo Golgi用银染法观察高尔基体。
Carl Benda用结晶紫对线粒体染色,提出mitochondrion这个术语。

1900

Hugo de Vries(荷兰)、Erich Tschermak von Seysenegg(奥地利)和Karl Correns(德国)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在34年前发表的遗传法则。

1901

荷兰人Hugo de Vries提出“突变”这一概念。

1902

Walter Sutton 和Theodor Boveri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认为孟德尔遗传单位存在于染色体上。

1904

英国人William Bateson描述了基因连锁现象,认为一个特殊的性状可能是由不止一个基因引起的。

1905

美国人Clarence McClung shows that female mammals have 2 X chromosomes and that males have an X and a Y

1907

美国人Ross Granville Harrison发明组织培养。

1908

美国人T. H. Morgan以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开始著名的遗传学实验,1910年提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1919年发表“遗传的本质”(Physical Basis of Heredity)。1926年发表“基因学说”(The Theory of the Gene)

1910

美国人Thomas Hunt Morgan发现连锁定律。

1911

美国人Peyton Rous发现鸡肉瘤病毒,因此获得1966年的诺贝尔奖。

1924

德国人Robert Joachim Feulgen和Heinrich Rossenbeck发明了DNA特异性Feulgen染色法。

1925

瑞典人Theodor Svedberg 发明超速离心技术,并使用它分离蛋白质。他还因对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而获得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26

美国人James Batcheller Sumner首次制备酶的结晶,并证明酶是蛋白。他因此获得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28

英国人Frederick Griffith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

1929

德国人Karl Lohmann发现ATP,标志着生物能学研究的开端。

1932

荷兰籍德国人Frits Zernike设计了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 microscope),并因此获1953年诺贝尔物理奖。

1932

德国人Max Knolland和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发明电子显微镜,1940年美国和德国制造出分辨力为0.2nm的商品电镜。

1933

瑞典人Arne Tiselius发明电泳的方法,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