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生物性危害须知
- 来宝网2007年8月6日 16:02 点击:2600
一、甚么是生物性危害?
所谓生物性危害是指因接触某些微生物﹙例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或真菌等﹚而遭感染患病,或遭动物袭击伤害。一般而言,这些病原体可在病人的体液﹙例如:血液、唾液、胸膜液及脑脊髓液等﹚、排泄物及内脏组织上生存。此外,某些寄居于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亦
可感染人类。可能的感染途径包括有:
? 吸入悬浮空气中的病原体或带有病原体的飞沫
? 手部先接触病原体而其后再接触自己的眼、口或鼻,病原体可透过这些器官的黏膜而进入体内
? 病原体经皮肤的伤口或针刺进入体内
? 进食遭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饮料
? 遭动物虫鼠咬伤或抓伤
? 遭蚊叮而染上登革热或日本脑炎等病
二、预防与控制策略
1. 消除及隔离污染源:
? 预防是控制生物性危害的最佳策略
? 污染源往往不能被完全消除或隔离,须辅以其它控制措施
2. 工程控制:
? 在污染源装置局部隔离或局部抽风设计
? 加强工作场所的空气过滤
? 使用紫外光灯杀菌等
工程控制措施应包括定期检验及保养以确保操作正常。
三、行政控制:
? 限制进入有潜在生物性危害的工作场所
? 提供有关生物性危害知识及控制措施的培训
? 张贴警告符号及标语
? 编写工作程序
? 安排员工休息时间等
四、个人防护设备:
? 包括防护口罩、护眼罩、头套、保护衣物、手套、鞋套等
?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是预防和控制生物性危害的最后防线
? 雇主必须提供正确使用、保养及贮存个人防护设备的培训予雇员,例如:如何佩戴呼吸防护器及测试是否漏气等
? 雇主应监察员工是否有佩戴个人防护设备,而雇员应遵守工作指示,在工作时佩戴雇主提供的个人防护设备,而佩戴前应检查是否妥当才可使用
五、可能接触生物性危害之行业及控制措施
1. 医护人员:
医生、护士及其它在医院或诊所工作的人士经常与病原体为伍,有机会感染到多种传染病,如肺结核等。而透过接触病人的血液更可感染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疾病。一般而言,每间医院均制定了一套传染病控制及普及性预防守则 (Infection Control and Universal Precautions)。
控制措施及守则包括:
? 小心处理针及刀片,所有用过的针及刀片必须弃置在有盖针盒内,针盒盒盖的的活门应用单向式设计﹙即只可放入﹚
? 切勿套回用过的针咀
? 如遭针刺,轻轻地把血从伤口挤出,然后用清水清洗伤口及立即求医
? 小心处理病人的血液或其它体液及其它医疗废物
? 小心处理病人的尸体
? 如有需要,可考虑注射疫苗﹙如适用﹚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 佩戴手套及保护衣物,如需应付高危物质,可考虑佩戴两对手套
? 假设所有病人的体液或血制品均带有传染性病原体并采取最谨慎的防护措施。当需要接触病人的体液或当体液漏出时,须佩戴口罩及眼罩以免被体液溅进口鼻内或眼内
? 不论在工作前后,除手套/保护衣物后,及进食前须用消毒液彻底洗净双手
? 避免用手接触眼、口及鼻
? 定期清洁及消毒地方等
2. 生物性实验室工作人员:
生物性实验室会进行细菌培植的实验及研究、或化验病人的体液样本等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程度 (Biosafety Level) 大致可分为四个级别,实验室会按不同级别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除基本的措施如佩戴个人防护设备﹙手套、口罩及眼罩等﹚及经常洗手外,这些控制措施还按需要而包括:
? 贴上警告,限制未经训练及许可的人士进入实验室范围,室门为自动关闭设计
? 在生物安全操作箱 (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内进行实验
? 注射疫苗﹙如适用﹚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 进入及离开实验室前,更换所有衣物,而更衣间须置有高效空气粒子过滤 (HEPA) 装置
? 员工离开前沐浴
? 弃置衣物或其它对象前, 先进行高压消毒 (autoclave)
? 实验室负压设计等
3. 经常接触动物的人士
动物的身上往往存有大量微生物,当中有部份能感染人类。屠夫、农场工人、兽医及制革工人等经常会接触动物或动物制品的人士,有可能会感染到较为罕见的疾病,如马鼻疽病、猪型链球菌感染及禽流感等。
控制措施包括:
? 佩戴手套、围裙及外科手术口罩等个人防护设备
? 小心处理刀具及其它用具,用完后必须清洁
? 不论在工作前后,除手套/保护衣物后,及进食前须用一些有消毒作用的洗手液彻底洗净双手
? 避免用手接触眼、口及鼻等
4. 清洁工人/渠务工人
清洁工人/渠务工人需在较为肮脏的环境中工作,有机会接触病原体而染病,例如:接触老鼠的排泄物可能会染到漖端螺旋体病或汉坦病。此外,他们亦有可能遭蚊叮虫咬而染病,例如:遭老鼠咬伤可能会传染到鼠咬热。
控制措施包括:
? 工作时应穿着手套及长袖衣物以免污染物直接接触皮肤﹙尤其是当皮肤有伤口﹚
? 工友应加倍注意个人卫生,工作后必须彻底洗净身体
? 手部沾有病原体后接触口、鼻及眼睛是感染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进食前、吸烟前或用手接触口、鼻及眼睛前应先洗手,洗手时应用软刷彻底擦拭指甲缝的污垢
? 使用杀虫剂/消毒剂,但须注意这些化学品可能引致的化学性危害。使用前应阅读标签并按其指示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5. 经常接触泥土的人士
挖掘工人及园艺行业工人等需接触泥土,而土壤往往藏有大量可致病的微生物,例如:遭鸟粪污染的土壤可藏有一种能导致组织胞浆菌病的真菌。
控制措施包括:
? 处理或接触土壤时应穿着手套及长袖衣裤,及不应穿着凉鞋
? 处理或接触土壤后应彻底洗净身体
6. 往偏僻地方工作的人士
偏僻的地方可能会有较多的流浪野狗出没,而乡村地方甚至可能有蛇出没,邮差、速递员等人士如需往这些地方工作应注意以下事项:
? 不要撩弄野狗
? 可带备雨伞等工具作自卫
? 应带备手提电话作通讯
? 如情况许可,两人同行可互相照应。如情况不许,亦应预先知会上司须前往偏僻的地方工作及预计返回公司的时间
? 应避免在草丛或树林中行走,并应穿上袜子及穿着长裤
? 切忌用手拨弄野草树枝,应用棍枝代替
? 蛇喜躲在石头隙缝,不要随便捡拾或翻动地上的石头及其它废弃物品
? 遇到蛇时,保持冷静,慢慢走开
六、个人防护设备
适用于应付生物性危害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有防护口罩、护眼罩、头套、保护衣物、手套、鞋套等。
1)防护口罩:- 外科手术用口罩:由3 层纤维组成,可预防飞沫进入口鼻。
佩戴方法: 1. 将口罩带上,金属软条应该向上
2. 头带分别绑于头顶后及颈后
3. 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至紧贴鼻梁
4. 完成时,口罩须覆盖鼻至下巴,紧贴面部
2) N95级或以上的口罩: N95级口罩适用于一些高危的工作程序,例如:医院内处理高危病人或进行高危治疗程序。N 系列口罩适用于无油性烟雾的环境,可过滤0.3微米或以上的微粒﹙例如飞沫或结核菌﹚,效率达95%﹙N95级﹚,99%﹙N99级﹚,甚至99.97%﹙N100 级﹚。如在有油性烟雾情况下,应选择R95、R99或R100级口罩﹙R为抗油﹚,亦可选择P95 、P99 或P100 级口罩﹙P 为防油﹚。
佩戴方法: 1. 按面型选择适当的尺寸型号,拉松头带。金属软条向上,将手穿过头带
2. 戴上口罩,头带分别置于头顶后及颈后
3. 将双手的食指及中指由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金属软条
4. 检查妥当:
a. 正压检查-以双手轻按口罩,然后刻意呼吸,空气应该不会从口罩边缘泄漏
b. 负压检查-以双手轻按口罩,然后刻意吸气,口罩应会稍凹陷
其它注意事项:
1. 按面型选择适当的尺寸型号,可参考不同品牌的大小尺寸
2. 重复使用的N95口罩应存放在清洁的袋内,需要时再戴上,并应再作泄漏检查
3. 口罩不可用水清洗
3)保护衣:
包括有全身式﹙连头套﹚的保护衣、保护袍、围裙或头套等;-有防渗透功能,可保护身体免受血液、飞沫或其它体液沾污,从而减低其透过皮肤上的伤口进入体内,或污染该人本身的衣物而其后将病原体传播及造成交*感染的机会;多为用完即弃式设计;应尽量合身及不会妨碍动作; 使用前应检查,如发现有破损,应立即更换;丢弃保护衣时应假设它已受污染,应将它放入有" 生物性危害 BIOHAZARD"警告字样及标志的特设垃圾袋,封好后放在指定位置待收走
穿着保护衣的方法:把保护衣拿起,衣背一面面向自己,把左右手穿入衣袖,然后先将颈后的领绳绑好,再将腰间的绳绑好。
除下保护衣的方法:先将领绳松绑,以剥除的方法先除下左右手袖及衣身,使保护衣的里面反向外,卷起后弃置。
4)眼罩/面盾:
- 保护眼部免受含病原体的血液、飞沫或其它体液溅入眼内而透过其黏膜进入体内
- 眼罩由于能紧贴面部,相对眼镜而言,能提供较佳保护功能
- 没有侧翼的眼镜祗能提供正面的保护,而配有侧翼的眼镜能阻挡从旁而来的溅液,能提供较佳保护功能
- 如有需要,可考虑采用面盾以进一步保护整个面部
- 不论面盾或眼罩/眼镜,应定期用液或在沾污后用 1:49 的漂白水清洗,然后用清水洗净。抹干后,应放入胶袋内及在柜内妥为保存
- 应定期检查,如发现有变形、裂痕、刮花或变得不清晰,应立即更换
佩戴眼罩的方法:
以一手拿着眼罩,放于眼前,并把头带置于脑后及调较合适松紧。
除下眼罩的方法:
先用手轻扶着眼罩,然后除下头带。
5)手套:
- 保护手部避免接触含病原体的血液、其它身体组织或表面沾有病原体的对象,而其后再接触眼、口或鼻时受感染;亦可保护手部的伤口不会直接病原体而受感染
- 多为用完即弃式设计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