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实验技术>实验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简介

中水回用技术简介

来宝网2007年8月20日 10:14 点击:1961

中水

来源:维基百科

中水也叫“再生水”,是经过处理的污水再回用。因为城市建设中将供水称为“上水”,污水排放称为“下水”,所以中水取其两者之间的意思。

中水有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回用的,也有一个社区甚至一座单独住房自行回用的。社区或住房小范围的中水,一般只收集比较清洁的污水,如洗澡水、游泳池水、厨房排水等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过滤、沉淀等。城市集中回用的中水需单独设置管网,因此投资较大,但可以节约水资源,并减少污水排放量,因此可以大大地减少供水和污水处理费用。

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冲厕所、绿地灌溉、冲洗街道、洗车等。

目前由于世界范围内淡水资源的匮乏,中水越来越受到重视。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开发中水利用;美国从80年代也开始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80年开始研究中水利用,1983年制定了《建筑设计中水利用规范》,1990年开始在北京试验性地建设中水管网,1993年在大连、青岛、天津等几个城市推广,1998年向全国普遍推广。但目前人们的观念还有一些疑虑。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加大,而淡水资源的进一步枯竭和被污染,中水利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水回用技术简介

其特点为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对工业所排出的废水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达到工艺要求的水质,然后回用到工艺中去,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下面就两种最主要的回用技术作一介绍:
  (一)冷却水技术
  节约冷却水是工业节水的主要途径:
  1、改直接冷却水为间接冷却水
  在冷却过程中,特别在化学工业中,如采用直接冷却的方法,往往使冷却水中夹带较多的污染物质,使其失去再利用的价值,如能改为间接冷却,就能克服这个缺点。
  2、降低冷却要求,减少冷却水用量。
  3、采用非水冷却。
  如在某种工艺生产中,采用空冷或油冷,达到冷却的目的。
   4、利用人工冷源或海水作冷却水,减少地下水或淡水用量。
  5、合理利用冷却水。
  对已使用过的冷却水可以进行一定的降温措施后,反复使用,也可以在第一次作为冷却水使用后,用于其它对水质、水温要求较低的场合。
  在采用这个办法时,要注意各车间供水系统的密切配合,加强冷却水的管理,避免因一个环节出问题而影响其他车间供水。
  6、冷却水的循环利用
  这种冷却水利用技术主要是经过冷却器变成的热水经过冷却构筑物使水温降到回用水水温,从而循环使用。 

  
冷却水在循环使用时,应注意水中细菌的繁殖、水垢的形成、设备腐蚀、水压、水量变化等问题。 
  (二)、一水多用或污水净化再利用
  由于生产工艺中各环节的用水水质标准不一,因此将某些环节的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重复利用或用于其它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环节中。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可先将清水作为冷却水用,然后送入水处理站经软化后作锅炉供水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生产、生活等。
  下面就生活中水做一简单介绍。
  生活中水,主要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使用标准后,用于冲厕、绿化、景观、喷洒路面以及冷却水的补充等杂用。中水水质应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下面就生活中水做一简单介绍。
  1、中水水源
  选择中水,应首先选用优质杂排水,一般可按下列顺序取舍:
  A、冷却水B、淋浴排水C、盥洗排水D、洗衣排水E、厨房排水F、厕所排水
  2、处理工艺
  当以优质杂排水和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以物化处理为主的工艺流程,或采用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的工艺流程。
    当利用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可采用二段生物处理,或生物处理与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流程。
  3、中水设计建设规定
  凡建设项目都应按规定同时配套设计中水设施,属以下情况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套设计建设中水设施:
  A、宾(旅)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住宅等建筑的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
  B、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
  C、住宅小区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或中水回用量在750立方米/日以上)。
  有关中水设施的管理按照建设部发布的《城市中水设施管理暂行办法》执行,中水设施的设计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来源: 来宝网 )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