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粉中的铁、锌和铅
- 来宝网2007年7月23日 13:36 点击:1942
2005-10-2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粉中的铁、锌和铅
王俊庭 周琳
(北京华洋光学仪器公司检测中心,北京 100015)
摘 要 本文介绍利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铜粉中的铁、锌和铅,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其中铜粉中杂质铁含量为1.513 mg/kg,锌含量为0.251 mg/kg,铅含量为0.568 mg/kg,线形系数好,适合于广大厂矿和研究所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和检测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其中铜粉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原料。根据铜粉中纯铜含量的不同划分为不同规格的产品,因此铜粉中杂质及其它重金属含量的检验是产品质控的重要环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铜粉中杂质金属的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硝酸浸提法、混合酸侵提法、高温灰化法等。其中高温灰化需要高温灰化炉,当缺乏高温加热设备时,通常使用硝酸浸提法。
由于铜粉中含杂质锌、铁和铅,故可用空气-乙炔火焰法准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与ICP-MS结果十分一致。由于ICP-MS的灵敏度通常低于原子吸收,所以在10-6~10-9 g/mL时原子吸收分析结果比ICP-MS的结果更为精确。
本文采用混合酸浸提样品,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铜粉中铁、锌和铅的含量。
1 实验
1.1 仪器及实验条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华洋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AA2610
表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定元素
仪器参数 铁 锌 铅
波长 /nm 248.3 213.9 283.3
灯电流 /mA 2.5 2.5 2.5
狭缝 /nm 0.2 0.2 0.4
C2H2 /L/min 1.5 1 1.5
Air /L/min 6 4.5 6
1.2 试剂
浓硝酸、双氧水(北京化工厂),分析纯。
铁、锌和铅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1.3 测定
1.3.1 样品前处理
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0.5 g样品,置入100mL石英烧杯中,加入10 mL(1:1 V/V)硝酸溶液,在电炉上低温(炉丝呈暗红色)加热30 min,并不断搅拌使样品均匀受热,当放出的气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时,加入2 mL双氧水,继续加热至无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冷至室温,加入1 %硝酸(体积百分含量)溶液定容,充分摇匀,按表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条件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铁元素测定
空气-乙炔火焰中可测量最高浓度达50 µg/mL的Fe。样品中若存在磷酸盐、硫酸盐、铝、硅及钛时会引起严重干扰,但铜粉中不含这些干扰物。故可保证空气-乙炔火焰分析的准确性。铁在火焰中原子化时自由原子在限定区域内浓集,因此应将分析线通过这一Fe原子富集区。经测试采用AA2610型仪器检测,燃烧头高度为6 mm时分析线正好通过这一富集区,可保证分析的灵敏度。Fe必须在贫燃空气-乙炔火焰中测定,经测试乙炔流量在1.5 L/min时,Fe具有最高灵敏度。
铁标准曲线见表2。
表2 铁标准序列表
序号 1 2 3 4 5
浓度 /g/mL 0.0 0.5 1.0 2.0 4.0
吸光度 0.000 0.044 0.087 0.177 0.341
由以上标准序列得出标准曲线,A﹦0.0006(C)+0.005,相关系数r为0.9996。
2.2 锌元素测定
锌在空气-乙炔火焰中灵敏度较高,极易测定。
锌标准曲线见表3。
表3 锌标准序列表
序号 1 2 3 4
浓度 /µg/mL 0.0 0.2 0.5 1.0
吸光度 0.000 0.091 0.255 0.502
.
由以上标准序列得出标准曲线,A﹦0.0188(C)+0.0045, 相关系数r为0.9993。
2.3 铅元素测定
铅在空气-乙炔火焰中能充分原子化。
铅标准曲线见表4。
表4 铅标准序列表
序号 1 2 3 4 5
浓度 /µg/mL 0.0 0.5 1.0 1.5 2.0
吸光度 0.000 0.021 0.043 0.066 0.091
由以上标准序列得出标准曲线,A﹦0.0334(C)-0.0005,相关系数r为0.9989。
3 分析结果
表5中列出本法测量结果。
表5 铜粉中Zn、Fe和Pb含量,n=2
元素 Zn Fe Pb
含量 /mg/kg 0.251±0.005 1.513±0.010 0.568±0.011
4 结论与讨论
目前原子吸收已成为常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岩石矿物、环保、石油、生物等样品中的数十种微量及痕量元素分析。而铜粉中杂质的测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此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适合应用于广大厂矿和研究机构的测定.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