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拟50亿美元收购基因疗法公司Spark Therapeutics
- 互联网2019年2月26日 8:49 点击:2501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瑞士制药公司罗氏控股 (Roche Holding) 正拟收购费城生物技术公司 Spark Therapeutics,以满足罗氏寻求扩大治疗血友病的业务目的。这项交易可能会在周一宣布,据知情人士透露,收购价格将接近 50 亿美元。
截至周五收盘时,Spark 的市值还不到 20 亿美元,这将会是一次巨大的溢价收购。当然,同以往一样,在正式合同签署之前,这笔交易仍有可能破裂。
图|罗氏(图源:PHILIPP SCHMIDLI/BLOOMBERG NEWS)
一些知情人士还透露,截至上周五,至少还有一家公司竞购 Spark,不过目前还不清楚是谁。
首个遗传性疾病基因疗法
Spark Therapeutics 是一家开发基因疗法明星公司。由 Katherine High 和 Jeffrey Marrazzo 于 2013 年创立。
医生和患者多年来一直期待基因疗法能够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但事实证明,这种疗法的发展比最初设想的更具挑战性。然而,近年来,这种疗法的发展似乎出现了转机。
在 2017 年,Spark 的 Luxturna 疗法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主要用于治疗罹患一种遗传性视力丧失的儿童与成人患者,这种视力丧失可导致失明。这是首个通过 FDA 批准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疗法,它的目标适应症是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疾病。
FDA 局长 ScottGottlieb 博士曾在一份声明中说:“ Luxturna 疗法的批准标志着基因疗法领域的又一个‘第一次’,这既是指全新的作用机理,也是指把基因疗法的使用范围扩展至癌症治疗之外,用于治疗视力受损。这个里程碑凸显了这种突破性方法在治疗一系列广泛的挑战性疾病方面的潜力。”
图 | Spark Therapeutics(来源:Spark官网)
Spark Therapeutics 去年的营收仅为 6,470 万美元,净亏损 7,880 万美元。尽管这在两方面都较之前有显著改善,但这表示罗氏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在这笔收购中获利。
目前,Spark 也正在开发基因疗法来治疗遗传性血友病。血友病是罗氏的一个新兴业务类别。就在 2017 年,FDA 批准了罗氏用于治疗 A 型血友病的重磅药 Hemlibra,分析师预计该药物的年销售额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2019 年 1 月,罗氏曾称 Hemlibra 是其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仅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就超过了 1 亿瑞士法郎 (合 1 亿美元)。
如果 Spark 的血友病基因疗法获得成功,罗氏将能够扩大其在该领域的产品竞争,这将帮助罗氏更好地与武田药业 (Take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和赛诺菲(Sanofi) 等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罗氏“买买买”
罗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巨头之一,在国际健康事业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罗氏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药品、医疗诊断、维生素和精细化工、香精香料等四个领域。罗氏还在一些重要的医学领域如神经系统、病毒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心血管疾病、炎症免疫、皮肤病学、新陈代谢紊乱及骨科疾病等领域从事开发、发展和产品销售。
作为一家以科研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罗氏的科学家三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罗氏在瑞士的巴塞尔、美国的纳特利和帕罗阿托等地设有大型科研中心。其中,罗氏巴塞尔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和美国的基因研究中心在国际医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018 年年初,罗氏宣布计划以 19亿美元,于 2018 年上半年完成对 FlatironHealth 的收购。被罗氏收购的 Flatiron 并不是一家传统的生物技术公司。相反,位于纽约的 Flatiron 更有 IT 业的味道——它在肿瘤学特异的电子医疗记录(HER)软件开发上是业内的领先者之一,有着大量来自癌症研究的真实世界数据。
罗氏 CEO Daniel O’Day 曾这样解释道:“此次并购是我们公司面向未来个性化医疗战略的重要一步。规范的真实世界数据源和建模能力对于加快癌症治疗技术和新药的研发至关重要。Flatiron Health 是一家领先的肿瘤大数据技术服务公司,能够为我们提供面向未来医药研发的基础的技术和数据建模的服务。”
罗氏的那次重磅收购,也开始体现出罗氏对于技术公司日益增长的兴趣。
2018 年年中,罗氏宣布以 34.4亿美元收购 Foundation Medicine,加速肿瘤学综合基因组谱的广泛应用。
图 | Foundation Medicine(来源:Business Wire)
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 Foundation Medicine 是一家专门从事癌症护理的分子信息公司。该公司提供全面基因组测序分析服务(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以识别患者癌症中的基因突变,用于辅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临床试验。罗氏对于 Foundation Medicine 的并购,也帮助罗氏实现了个性化医疗保健的愿景。
而 2019 年开年,罗氏对于Spark Therapeutics 的巨额收购,也为自己在基因治疗领域壮大了竞争力。
不仅如此,在罗氏制药一百多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也曾成功地收购了一些国际大医药公司来壮大自身实力。
1994 年罗氏收购辛太克斯医药公司,使罗氏在抗感染和器官移植药物方面实力倍增;同年,罗氏的生物医学实验室与美国全国健康实验室合并,成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临床医学实验室组织——美国实验室组织,罗氏拥有其 49.9% 的股份;1998 年初,罗氏完成了对宝灵曼公司的兼并,吸收了这家公司在产品方面的优势,一跃成为医药诊断领域的先导。2001 年,罗氏和日本中外制药宣布联手成立一个领先的以研究为导向的日本制药公司,这是一个全功能和以日本为基地的跨国公司,位列世界第 2 大药品销售市场——日本市场的第 5位。
兵家必争之地——基因治疗
罗氏只是众多渴求新兴生物技术的大型制药公司之一,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这些老牌制药企业重新充实产品线。仅在今年前两个月,各大药企的收购风暴已经早有苗头,生物制药公司收购案接二连三地出现,其中包括百时美施贵宝(BMY.N)宣布斥巨资,以 74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新基(CELG),礼来 80 亿美元收购明星公司 Loxo 补强肿瘤药物研发管线。
回顾近几年的药企收并购,各大药企巨头对于新兴生物技术创业公司的抢夺可谓是不遗余力,尤其是在基因治疗领域。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2017 年 8 月 31 日,诺华制药宣布,美国 FDA 批准其全球首款重磅 CAR-T 疗法 Kymriah 上市,用于治疗儿童、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又批准了 Kite 制药的全球第二款 CAR-T 疗法 Yescarta(axicabtageneciloleucel,KTE-C10)。
图 | CAR-T细胞治疗(来源:sciencenews)
两款基因治疗 CAR-T 细胞药物的上市,正式将癌症免疫治疗彻底推上高潮。但在肿瘤免疫治疗之外,尤其是在遗传学罕见病领域,基因疗法有着更引人注目、更可以“逆天改命”的治疗潜力。
据统计,全球确认的罕见病大约有 7000 多种,但仅有几百种罕见病拥有获批的治疗药物,而基因治疗拥有纠正基因缺陷的潜能,尤其对于单基因罕见病(超过 80% 的罕见病是由单基因缺陷引起),因致病基因明确,基因治疗有望通过一次性治疗彻底实现治愈。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以来将该类疾病的治疗,寄希望于基因疗法的突破,并且人们相信基因治疗的发展,正在结束一个个可怕的先天性遗传疾病无药可医的窘境,甚至能够被完全治愈。
2016 年,FDA 终于批准了唯一一款治疗 SMA 的基因疗法 Spinraza,适用于婴儿与成人 1 型 SMA 的治疗。截止 2017年底,Spinraza 基因疗法一共治疗了超过 3200 名患者,其全球销售额就已高达 8.84 亿美元。
2018 年 4 月,诺华制药宣布以总计高达 8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AveXis,将同样治疗 SMA 的基因疗法 AVXS-101 收入麾下。此举也被视作诺华制药在肿瘤制药市场地位得到巩固后,对于基因疗法的又一重点突破。
而辉瑞也曾以 6.54 亿美元收购了基因治疗公司 Bamboo Therapeutics,并在 2017 年 8 月,投资 1 亿美元建立了一家新的基因治疗工厂。
(来源:ISTOCK, D3DAMON)
如今,全球已有超过 2500 多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基因疗法也已经成为全球医药研发企业的必争之地。基因治疗在时隔近 20 年后,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基因治疗创业公司破土而出,传统制药巨头如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也纷纷布局基因治疗领域。中国一些涉足基因编辑的初创企业,一些基因治疗项目也有望在 2019 年进入临床阶段。
2018 年,美国 FDA 宣布将继续大力推进基因疗法的开发,并发布 6 大新指南,为基因产品如何开发、监管机构审核和报销建立的政策框架。同时也指出了人类基因治疗的热门领域,包括血友病、视网膜疾病和罕见病。
我们可以期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基因疗法有望为许多难治性疾病带来高效甚至治愈的希望,更多已经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基因疗法也会陆续上市,走向患者。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