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的发现与起源(一)
-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3年12月11日 4:33 点击:131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的相关研究起始于对腐烂动物的观察。
18世纪Albrecht von Haller(1708~1777)将从腐烂鱼或肉中提取的腐烂液体经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发现能引起动物发热和其他疾病症状,而新鲜鱼或肉的提取物不引起发热反应。当时认为,食物在降解和腐烂过程中产生了能致热和致病的毒性物质。
早在19世纪,人们就试图鉴别这种腐烂毒素,Ernst von Bergmann(1836~1906)将这种毒素命名为Sepsin。应该说,Dane Peter L.Panum是第一位系统地、科学地研究这种毒素的科学家。在1874年,他发表论文明确指出:①这种腐烂毒素是不挥发的,不是一种简单的腐烂或发酵组织的终末产物,也不是活的微生物,这种毒素可能来源微生物;②毒素耐热,不是一种酶;③可溶于水,不溶于纯乙醇;④腐烂液体内的蛋白样物质本身无毒性,但能将毒素吸收到表面,毒性成分至少能部分从沉淀物中洗脱;⑤注射12mg浓缩物就足够引起高热,致犬死亡。根据我们现在对内毒素的认识,实际上,Panum的研究结果已经涉及到内毒素。因此,可以说,他是最早描述内毒素特性的研究者。
由于这种毒素最主要的表现是引起发热,在19世纪,大多数人将其称为致热物质(pyrogenic material)或致热原(pyrogen)。
首次提出“致热物质”的是Theodor Billroth(一位外科教授),他在1862年发表的论文中描述道:致热物质不仅存在于腐烂液体和新鲜脓液内,也存在于干的腐烂物和干的脓液内。Sir John Burdon-Sanderson(1828~1905,英国生理和病理学家)在1896年进一步将“致热物质”称为“致热原”,并在Panum和von Beugmann研究的基础上,Burdon-Sanderson至少获得了部分纯化的致热原,首次提出了致热物质的来源问题:即内源性(致热原存在于血液或组织液内)和外源性(来自微生物)两方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感染是由微生物所致。在这以前,地方性或流行性发生的疾病,如瘟疫和霍乱被认为是毒气(miasma)所致,认为这种毒气来源于土壤或土壤下的一种不可见的挥发性物质,被称为“坏气(badair)”,这就是“瘴气(malaria)”一词的起源。因此,当时认为,这种感染的传播不是从人传到人,而是通过环境因素,如毒气。另一方面,医生们很清楚地观察到一些疾病,如梅毒,是从人传到人,而不是通过坏的空气。因此,早期认为感染的发生有两个途径:即毒气和接触传染(contagion)。
Louis Pasteur(1822~1895)首次明确证实,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他认为这些微生物存在于空气的尘埃中,可到处传递,侵入到伤口内,并在伤口繁殖,引起感染。Billroth虽认为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但认为细菌本身存在于宿主健康组织内,在受到炎症刺激时,细菌被激活而繁殖,即提出“内源性腐败理论”。德国细菌学家Edwin Klebs(肠道细菌Klebsiella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认为,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外界、细菌可以侵入到健康而又受到刺激的组织内,并在感染发生过程中产生致热物质。丹麦医生Hans-Christian Gram(1853~1939)于1884年发明了一种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染色技术,即革兰染色法(Gramstain)。利用该方法可将所有细菌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和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
随着感染由微生物所致的认识日益明确,致热原来源的研究也由腐烂组织转移到微生物。Gustave Roussy(1874~1948)首次从细菌中分离到两种物质:一种引起低热,称为frigorigenine.另一种引起高热,称为pyretogenine。他认为这些物质位于细菌内,受到酶的溶解作用后被释放出来。Ludwig Brieger随后发现,伤寒杆菌也能产生一种毒性物质,即伤寒毒素(typhotoxin)。“毒素(toxin)”一词正是Brieger首次提出的。随后,人们在其他杆菌的培养物中都分离出一种高分子量蛋白样毒性物质,为无菌白色粉末,被称为toxalbumin。进一步研究发现,许多致病细菌都产生毒性物质,这些毒性物质能引起致死性反应。由于当时分离的毒素都显示蛋白样特性,曾一度认为所有的细菌毒素都是蛋白质。
来源:《细菌内毒素的基础与临床》,作者:蒋建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