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技术动态>CD14:白细胞分化抗原与LPS受体的双重身份解析

CD14:白细胞分化抗原与LPS受体的双重身份解析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4年4月2日 4:47 点击:269

CD141981年由Todd首先在人单核细胞表面发现的膜蛋白分子Maliszewski1985年又从人血浆中发现了与单核细胞表面CD14结构相似的可溶性CD14 solubleCD14sCD14。因发现它仅分布在成熟髓样细胞表面早期将CD14视为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CD14的具体功能,直到1990年,Wright等首先报道CD14是一种LPS受体这也是首次发现细胞表面存在LPS受体。

CD14:白细胞分化抗原与LPS受体的双重身份解析

CD14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的长臂上5q23~q31),约含有1338个核苷酸残基。从核苷酸的第76位到1200编码一段有37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该多肽链的前19位信号肽被水解后即形成成熟的CD14分子356个氨基酸。与CD14基因相邻的区域含有几种髓样特异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基因,包括细胞因子中的IL-31L-4IL-5IL-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F),受体基因有M-CSF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以及分化抗原CD49aCD49b。鼠CD14基因位于第18号染色体上,后者也至少编码五种以上生长因子和受体基因。因此,根据CD14基因的定位,人们曾推测CD14可能是某种受体分子。

CD14基因编码区与人CD14具有74%的同源性。鼠CD143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人CD14氨基酸序列具有66%的同源性。lkeda等用小鼠CD14基因的PCR扩增片段作探针从牛染色体基因文库中获得了牛CD14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其起始密码子ATG之后有一个由90 bp构成的内含子比人和鼠CD14中的内含子多了两个核苷酸88bp

CD14全长编码基因为1122 bp共编码373个氨基酸其中含有信号肽序列,但缺少穿膜结构域在其序列中有3个潜在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牛CD14的核苷酸序列与人及小鼠CD14的同源性分别为78%69%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人CD14的同源性为73.5%与鼠CD14的同源性仅为61.4%三者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5%。此外其他动物CD14基因也与人CD14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

同天然免疫系统的其他模式识别蛋白CD14为亮氨酸家族成员其胞外区含有多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s)(LXXLXLX。经序列分析比较发现,这一特征性序列竟是来源于在进化关系上较远的生物种类如酵母、果蝇提示亮氨酸重复结构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现认为这一结构域通过形成双歧β折叠与脂质作用CD14识别并结合LPS的关键区域。

在人和小鼠CD14分子含有10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比牛CD14分子多4个。CD14分子还含有多个半胱氨酸残基可以形成二硫键这对于稳定其空间构象及维持其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缺失突变研究表明CD14N末端152个氨基酸序列具有完整的结合LPS和介导细胞激活的作用说明CD14结合LPS和激活细胞的功能区域位于前152个氨基酸以内其中氨基酸57643944片断为LPS的结合域因为将这些区域删除可导致与LPS结合能力完全丧失。氨基酸71091391101可能为CD14的激活域因为删除这些区域后CD14虽能结合LPS但缺乏激活作用。此外CD14分子含有多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属糖蛋白。

根据CD14在体内的存在形式分为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型CD14membranebound CD14mCD14和血浆内的sCD14mCD14是一种分子量为5.3万~5.5万的糖蛋白主要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着在细胞膜上,少数mCD14也可通过跨膜肽与细胞膜结合其附膜形式不影响其功能活性。mCD14在细胞内合成后先在高尔基复合体内糖化,其羧基端再与GPI结合通过GPI的磷脂部分附着在细胞膜上。

sCD14存在于人和许多动物血清或血浆内其蛋白质结构与mCD14 蛋白质结构相同但不含GPI结构故分子量较mCD144.8万左右。在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含量约为26μg/ml。体内CD14分子主要以sCD14形式存在约占体内总CD14分子的99%

内毒素相关受体:sCD14与mCD14结构与功能的异同解析

目前认为sCD14是由mCD14直接脱落和由单核/巨噬细胞直接分泌产生,即通过内源性酶促反应由蛋白酶或磷脂酶催化),水解GPI,使mCD14脱落变成sCD14。有研究显示单核细胞受LPS刺激后细胞表面的mCD14明显减少培养上清液中sCD14的浓度却明显增加。

CD14基因转录、合成的CD14蛋白不进行GPI化,直接被分泌入血。mCD14主要分布于成熟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75%~95%的细胞呈CD14强阳性反应少数细胞显CD14弱阳性。CD14弱阳性细胞可表达CD16CD11bCD33MHC ClassⅡ抗原提示这两群单核细胞亚群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差异。同单核细胞相似组织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强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腹腔、胸腔巨噬细胞、脾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脑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以及肉芽肿内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均可表达较高水平mCD14而肺泡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却仅显CD14弱阳性。

体外研究显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表面mCD14的表达,因培养条件不同可表现为增加、减少、或不变提示不同部位组织巨噬细胞表达CD14的差异可能与其微环境不同有一定关系。

中性粒细胞PMN也能表达CD14但其数量较单核细胞表面CD14少近10倍。虽然PMNmCD14水平较低但其胞内CD14 mRNA水平仍较高PMN受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刺激时其表面mCD14表达可明显增加。此外非髓样细胞non-myeloidcellsB细胞、乳腺细胞也能表达很弱的mCD14

(来源: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