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中致热原细胞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4年2月27日 4:31 点击:401
一、CD14非依赖性途径
较大剂量的LPS可通过CD14非依赖性途径启动内源性致热原基因的表达,其确切的细胞信息传导通路目前尚不清楚。
根据Ulevitch提出的多构件受体(multicomponent receptor)模型,脂质A是LPS分子负责向靶体传递生物信息的重要结构。当LPS-LBP复合物与CD14结合后,脂质A可直接与信号传递蛋白交连。由于CD14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此时的结合亲和力与信号转导能力很高。当无CD14参与的情况下,脂质A仍可与信号传递蛋白结合只是亲和力与信号转导能力都大大降低。在可溶性CD14的参与下,某些不表达CD14的细胞如内皮细胞可在LPS作用下表达TNFα等细胞因子。
CD11/CD18也能作为LPS受体参与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与细胞信息传递。有证据显示,作用于单核细胞上的LPS并非仅停留在细胞膜上,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可观察到LPS在CD14存在的条件下,可循至少两种不同途径进入细胞。至于进入细胞内的LPS是被代谢清除或是传递生物信息尚待深人研究。
二、下丘脑视前区的作用
通常公认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hypothalamus),主要是前下丘脑视前区(preoptic area of the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不仅对该区或附近的血温有感受性,而且对来自外周和深部的温度信息起整合作用,损伤该区可导致正常体温调节障碍。
早年已发现在POAH注射微量的内源性致热原可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所需内源性致热原的剂量不到静脉注射引起发热所需剂量的1%,微量内源性致热原注射到其他脑区,或不引起发热,或发热潜伏期较长、效应较弱,提示POAH是内源性致热原作用的敏感部位。静脉注射内毒素引起发热时下丘脑区的发热介质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等的含量明显增多,向POAH注入PGE2、二丁酰环磷酸腺苷(db-cAMP)可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微量的环氧酶抑制剂(抑制PGE的合成)注入POAH显著抑制静脉注射LPS引起的发热反应。
因此,传统上一直公认POAH是参与发热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部位。位于第3脑室壁视上隐窝处的血管终板器(organum vasculosumlaminae terminalis,OVLT)是血脑屏障的特殊结构部位,紧靠前下丘脑视前区。该处存在有孔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物质有较高的通透性,外周循环的一些肽类物质如血管紧张素等可从此进入中枢。
近来发现OVLT区域也有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分布,有资料说明OVLT区也是发热时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结构。
三、腹中隔和中杏仁核的热限作用
内毒素发热时体温并非无限制地上升,在体温调节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内毒素达到一定剂量后,发热反应不再随内毒素剂量的加大继续升高,而是稳定在一个高水平,形成“热限”。研究表明,致热信号传入中枢后,除了启动中枢升温机制使体温上升外,同时也通过内源性解热物质,如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c stimulating hormone,a-MSH)等的作用限制体温升高。然而,这些内源性解热物质发挥限热或抑热作用的主要中枢部位并不是下丘脑,而是腹中隔( ventral septal area,VSA)和中杏仁核(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其限制体温升高的通路可能是终纹床核(bed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BST)-腹中隔神经通路。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www.next-search.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